大黄堡乡,位于武清区东部,东与宝坻区接壤,西距城区杨村25公里,南距天津市区35公里,北距北京市区90公里。全乡总面积102平方公里,辖28个自然村,1.7万口人。截止2007年底,全乡生产总值达5亿元,财政收入达8000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50元。江泽民、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到该乡后蒲棒村视察工作,目前,全乡社会稳定,人民安居乐业。
大黄堡乡地域宽阔,风景秀丽,气候宜人,是津京走廊上著名的“渔苇之乡”,素有“北方小江南”之称。境内土地肥沃,河流纵横,地产资源十分丰富,现有23个无公害养殖基地,养殖水面3.5万亩,年产鲢鱼、鲤鱼、草鱼、罗非鱼、武昌鱼、澎泽鲫、河蟹、南美白对虾等各种优质淡水水产品2.5万吨,是京津两地和东北、华北地区重要的水产品供应基地。此外,全乡现有耕地10876万亩,盛产小麦、玉米、豆类,高效农业发展迅速。与此同时,大黄堡乡凭借地处京津科技密集带和资金密集带的优势,依托域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,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发展,逐渐形成了化工、地毯、塑料、金属制品、饲料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工业格局,截止到2007年12月底,全乡引资总额达到4500万元,有力支撑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。
说到大黄堡,不能不提京津走廊的绿色之肾——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。保护区面积达112平方公里,是我国北方地区为数不多、原始地貌保持较为完好的典型芦苇湿地。保护区内环境优美,景色宜人,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,有植物400种左右,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大豆1000多亩。有鸟类230多种,其中国家一、二级保护鸟类34种。如灰鹭、白鹭、黑鹤、大天鹅、灰鹤、黄鸥、灰燕等。这里是多种鸟类北移和东亚——澳大利亚候鸟迁徙旅途必经之地,春秋季节常有各种珍稀候鸟在这里停歇。是各类鸟儿生活栖息的乐园。水中浮游生物和野生动植物构成良好的生物链条。2005年,湿地国际组织中国办事处考察团实地考察了大黄堡湿地。认为,大黄堡湿地是京津两大都市间面积较大、纯自然的芦苇湿地和东亚——澳大利亚候鸟迁徙途中的一根重要链条,堪称湿地中的瑰宝。大黄堡湿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有丰富的历史、人文景观,知名的燕王湖、张勋堤及抗日遗迹坐落其中。为保护、利用好这一重要的资源,当地政府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保护工作,2005年9月30日,天津市政府批准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,现在正积极创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。
如今的大黄堡,经济社会协调发展,百姓富足、事业兴旺。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,广大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随着生产水电配齐、居住人畜分离、村庄街巷硬化、十二年免费教育、生活能源气化、垃圾集中处理的逐步实现,住高楼别墅,赏湿地美景,“鱼苇之乡”的群众正在新世纪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!